他们不是白衣天使,却日夜奋战在服务居民的前线;他们并非机关干部,却时刻替他人解决困难;他们不是公安特警,却不畏生死主动参与这场防疫战争。
红马褂、鸭舌帽是他们的标志,“奉献、互助、友爱、进步”是他们的行为准则,扛“疫”青年志愿服务队是他们美丽的名字。
家乡有难 八方支援
1月29日,扛“疫”志愿者招募公告一经发布,共青团黄石港区委当天便收到58名青年的报名信息。他们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一线工人,有的是创业青年……在他们中,有的工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有的学习在陕西、湖南等高校甚至留学于海外。
2020年新春,这些志愿者从五湖四海回到黄石,回到家乡。疫情的暴发阻隔了与家人团聚,却让这一群有志青年聚到了一起。
“我们不怕道路通行困难,我们希望能在国家危难时刻贡献一点力量。”
“家乡缺防护物资,我正在联系身边朋友多支援黄石。”
“你们哪里有需要,我都愿意去!”
……
句短情真。一批有志青年主动联系上团委,志愿扛起责任,主动当上防疫兵。
共青团黄石港区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对接卡口,按照尽力满足需求、出行方便的原则,安排15名志愿者到黄石大道北延、武黄高速、花湖大道与鄂州交会处、上港路等卡口,配合公安、交警、城管开展摸排、登记、检测工作。
22名志愿者分赴新闸、黄印村、黄石港、凤凰山、沈家营、红旗桥、桂花湾、天虹等社区协助开展工作;4名专业社工为各类人群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冲锋在前 勇挑重任
没有防护服、没有隔离衣,这群青年志愿者有的只是一腔奉献的热血和不竭的力气。
1月29日至2月2日,面对公共交通工具全部暂停的现状,出行难并没有阻挡这群志愿者向前的步伐。他们自愿以私家车作公车用,不计报酬,全力以赴参与疫情防控一线。
“月星家居路口人流量大,登记工作从早到晚不间断,口渴也不敢多喝水,怕上厕所,怕影响登记效率。”分配在黄石大道与花湖大道交会处卡口的志愿者叶辉,坚持每天早上7点到岗,时刻将职责扛在肩上,将防疫作为自己的使命。
2月3日,全市交通封锁,任何车辆不得通行。卡哨任务量有所减少,原本以为这群志愿之士将面临“失业”,可一句暖心的话再一次让大家提振精神重返战场。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我们自愿,我们更期待帮助更多的人。”就这样,15名交界处卡哨志愿者转战社区、小区,为社区感染预防、体温监测、清洁消杀、代购代买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既然交通阻断,家里是回不去了,那我干脆就不回去了吧;我租了间房子,这儿的社区工作更需要我。”分配在新闸社区的志愿者叶巧巧,在知道道路被封后,放弃与家人团聚,决定住在社区帮忙。
隔离观察,生人勿进,最难的还是帮助隔离家庭。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和生活帮扶,成为小区志愿者的日常。
“家里孩子小,我担心出意外,我可以搬出来自己住,孩子可以交给她们妈妈照顾。”被分配到黄石港社区的志愿者孙宜,主动承担起为隔离家庭买菜送菜的重任,从自己的家里搬了出来,独自住在延安路的老房子里。
“我不怕去隔离区帮忙,有那么多医护人员在,他们都在生死线上奋斗,我要向他们看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学生冷思睿,主动找到共青团,要求加入防疫前线,参与隔离区后勤保障工作。
这些身着红马褂的志愿者,他们的工作虽谈不上惊天动地,却展现出当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良好形象。
全力辅助 排除万难
他们来自不同角落、属于不同职业、处于不同年龄、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然而这些不同,并没有成为他们参与防疫的障碍。国家有难,家乡需要,他们及时出现,为最有需要的人们默默奉献着。
2月2日,万达社区一住户白血病患儿病情加剧,面对道路封锁、公共车辆禁行,这户家庭顿时惊慌失措,抱起患儿奔向社区求救。社区一时半会儿也找不着车辆接送,怎么办?
“我送他们去医院吧,这个时候顾不得这么多了!”千钧一发之刻,分配在万达社区的志愿者徐德水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提起医院,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医院”这个地方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徐德水接过孩子,不顾被感染风险,用自己的私人车辆将患儿一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挽回了孩子性命。
2月3日,无论是公共还是私人交通工具一律禁行。月星家居路口志愿者周可家住武汉路,平日他都是开车去路口执勤。这日限行,月星家居路口本就一人一岗,日人流量过千,这下,周可开始焦虑了。共青团黄石港区委在了解情况后,决定对周可服务岗进行调整。而周可拒绝了就近安排,坚持提出:“月星家居路口任务真的很重,我还是得去帮忙,我可以骑自行车去。”就这样,一连数日,周可坚持每天来回骑行2小时,准时到岗,从未缺席。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就是这群一群青年志愿者,在疫情面前奋不顾身。20多天来,他们坚持奋战在过关卡哨、小区门口、隔离办公区等不同场所,他们满怀一腔热血,青春闪耀在防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