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湖岸边垂柳千条,湖底沙石水草清晰可见。每天傍晚,黄石市民黄宁宁都要沿着磁湖转悠一圈:“看看这绿山头、绿草地,呼吸一下磁湖的氧气,一天的疲惫就消除了。”
辉煌的工业之都,曾因资源枯竭而一度衰落,如今因转型再次崛起。今天的黄石,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半城山色半城湖,让人仿佛置身图画之中,工矿老城已成功蝶变为“生态美城”。
转型:“煤都”打造白茶产业链
每逢周末,到黄石金海开发区登山、采茶、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绿色的山峰、清新的空气,采茶、农家乐,吸引着众多市民。很难想象,金海开发区过去是黄石的煤炭高产区,聚集大小煤矿数十个。
建区之初,凭借3500万吨探明储量、2300万吨保有储量,金海一举跻身全省勘探程度最高、赋存条件最好、煤炭质量最优的煤田之列,是鄂东南最受瞩目的“煤都”。如今,“金山煤海”慢慢褪去身上的“黑色”,开始烙上“绿色”的发展印记。
“市场和现实逼着金海变,不仅要主动变,还要赶紧变、加快变。”金海管理区主任刘浩说,金海因粗放开采、生态历史欠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2015年底,金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对辖区内所有煤矿实行停产、停止一切井下活动。对此前废弃的48个井口全部实行“不留矿井、不留工棚、不留尚存的建筑设施,井口实行回填”的“三不留、一回填”措施,确保彻底关停;对仍在作业的6对煤矿16个井口实行打闸封闭,实现全区煤矿全部关停。同时,对辖区内的屋边冶炼厂、西山造纸厂等“五小”企业也实现彻底关停。
“过去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和煤灰,现在,这里的空气很新鲜,深吸一口还会觉得甜润润的。”金海管理区党委书记苏剑波对记者说,事实上,金海的转身比大多数人所想的要来得更早一些。
2006年,当时矿井开采整合后,煤老板黄平国便将他的事业由地下转到地上,最初种植水栀子,后经人介绍,开始尝试种植浙江安吉引进的白茶。没想到,女儿山上种出的白茶,出茶期比安吉当地的白茶还要早一周左右。
很快,黄平国开始扩大自己的种植规模,并引导周边农户一起参与,共同打造“金海白茶”品牌。刘浩介绍,经过多年建设,“金海白茶”种植总面积已达万亩,2015年,全区白茶产量1万斤。随着所种植的茶树逐渐进入丰产期,去年,“金海白茶”的产量或达2万斤以上,产值可达1200万元。
白茶种植的快速推广,不仅带来了采茶制茶的兴起,还带动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下一步,将建设配建茶街、茶园山庄等,利用规划的特色茶街,把功能较单一的白茶开发成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的展示、贸易为主要功能,以生态农业产品的展示、销售、餐饮为辅助功能的综合性、多功能商贸娱乐街区,让金海成为黄石地区白茶产业的发展交流中心、技术支撑中心、销售集散中心。”苏剑波这样描述着时常在他脑海中浮现的“白茶梦”。
跨越:从卖资源到卖产品
黄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黄石想要实现换道超越,根本出路就是走出采矿经济时代,抢抓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先机,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换绿色发展之道。
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在黄石迅速打响。一方面,黄石市出台《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拿出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列支5000万元为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物流、金融、旅游、体育等四大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黄石对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产能企业和“僵尸企业”实行清理注销,目前已清除3.4万户;彻底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实现全域无“五小”企业,为新兴产业和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大技改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让传统产业生出升级改造的“金蛋”。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这3家资源消耗型企业是黄石市工业总量的大户,鼎盛时期在全市工业的占比曾高达90%。
如今,新冶钢通过实施产品信息技术革新,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企业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三位;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国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生产能力由全国第五位跃至第三位;“百年老店”华新水泥公司更是通过技术创新,进军污泥、垃圾处理行业,将环保作为王牌。
如今,黄石市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跨越。
“黄石不仅对黑色GDP做‘减法’,更要对绿色GDP做‘加法’。”黄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石深入实施工业振兴计划,设立4支、16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上达电子、三丰智能装备等一批重点项目,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发放企业转型和帮扶资金6000多万元,引导企业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2个;市财政预算和债券资金安排3500万元,支持模具钢产业转型升级。
黄石高举生态大旗,开启绿色发展时代,实施“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成“八园六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面完成省定目标,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成功列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5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跨越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7%、8.8%、15%。
未来,黄石将着力打造特钢及延伸加工、铜及延伸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生命健康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纺织服装、精细化工4个200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大数据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智慧黄石,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
未来:湖北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最好时期
没有自产煤之后,能源怎么解决?
黄石市给出答案:一是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立交桥优势,进一步拓宽煤炭物流通道,构建西电东输特高压电网;二是调结构,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引导燃煤企业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及其他清洁能源。
据了解,黄石市的主要电源是华电西塞山电厂和黄石热电厂,年均用煤超过400万吨,而黄石全市所有煤矿企业产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黄石电厂电煤以外购为主,本地煤仅为补充。
“湖北的空中输煤通道正在形成。”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表示,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湖北电网总投资将超过1400亿元,将全面对接“两纵一横”(蒙西-荆门-长沙、张北-武汉-南昌、荆门-武汉-芜湖)特高压交流、陕北-武汉特高压直流、渝鄂背靠背联网工程,为湖北接受西北煤矿坑口电站和西南水电资源创造条件。
“湖北用不用本地煤,对能源供给的影响都不大。”湖北省发改委煤电保障处处长黄志敏说,京广、京九、焦柳、襄渝铁路及海进江煤运通道已成型,若2019年蒙华铁路如期通车,湖北电煤保供将更稳定。
而要让交通不便的高海拔农村地区有足够的能源烤烟、烘茶、取暖,还得靠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丽认为,湖北水电资源丰富,风电和太阳能分别属于四类和三类地区,农林生物质资源年产量约5180万吨。预计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望达到15%以上。淘汰湖北自产煤损失的发电量,完全可通过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或通过特高压从外省购电,补齐供能缺口。
“‘十三五’期间,湖北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最好的时期。”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铭说,2016年,湖北风力、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达420.76万千瓦,同比增长95.31%,是2010年的18倍。随着构建智慧能源体系,这一数字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每逢周末,到黄石金海开发区登山、采茶、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