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的“黄石样本”(下)
作为老工业城市的黄石,绿色发展决定着城市的走向和生死。
“黄石正抢抓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先机,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探索建立具有推广意义的转型路径和模式。”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说。
创新让老母鸡下“金蛋”
流淌着工业血液的黄石,“黑重粗”是其突出的经济结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5年来,黄石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引导和支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大技改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让传统产业的老母鸡下出升级改造的“金蛋”。
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这3家资源消耗型企业是全市工业总量的大户,鼎盛时期在全市工业的占比曾高达90%。如今,新冶钢通过实施产品信息技术革新,成功应用“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企业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三位。
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国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生产能力由全国第五位跃至第三位。
“百年老店”华新水泥公司更是通过协同化技术将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城市垃圾、工业废物等成为水泥窑的替代燃料原料,将环保打造成了王牌,甚至把分公司开到了海外。
劲牌凭借“中药现代化”和“酿酒自动化”的革命性突破,连续多年雄踞国内保健酒销量第一。 9月1日,在劲牌公司劲酒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瓶售价仅10元的“劲酒”,质量控制标准就达1591项,其中195项高于国家标准。
在 “湖北新冶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劲牌酒业”为代表的四种典型绿色发展模式的引领下,目前,黄石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全市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99%以上,累计采用国际标准110项,指导企业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141项。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
在绿色品牌的引领带动下,黄石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跨越。
做好绿色GDP的“加法”
9月1日,在黄石黄金山新区上达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年轻的技术工人徐世亮娴熟地操作着电脑,对流水线上的崭新电路板逐一质检。工厂给了徐世亮对新生活的期盼。新兴的电子信息等产业,更给黄石的经济结构带来了转型的希望。
“黄石不仅对黑色GDP做‘减法’,更要对绿色GDP做‘加法’。 ”黄石市市长董卫民告诉记者,“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今年2月,湖北省重大项目开工月在黄石启动,其中总投资30亿元的中兴派能新能源基地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黄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孔凡新向记者介绍,项目建成后,可为3万辆新能源汽车及电网储能提供锂电池配套,预计产值将达30亿元,每年上缴税收2亿元。
就在当天,黄石共有55个项目开工,总投资近300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5个,工业项目42个。这只是黄石打造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自2011年以来,上达电子、沪士电子、星河电路、华纳铜箔等行业翘楚纷纷落子黄石。如今已落户的16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90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4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可实现年产值过1000亿元。
其中黄石PCB(印制电路板)产业产能总规模超过600万平方米/年,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内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正在黄石强势崛起。
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不断聚集,黄石经济后劲喜人。“北斗科技城”规划投资100亿元,吸纳北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200家。2015年9月,黄石出台工业振兴计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超过2000亿元。
既要“日月经天”,又要“群星璀璨”。目前,黄石已经形成了服装、模具、化工医药、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饮料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7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黄石已从产业结构单一、单纯依靠资源发展的“钢铁侠”,变身为产业多元、内蕴智慧的“变形金刚”。
深化改革积蓄成长动能
“黄石的工业绿色转型,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优质资源要素,吸引人流、物流、资金链汇聚是关键。”这是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的观点。
为此,一方面,黄石改革大刀阔斧,直逼痛点——
整治发展软环境,庸、懒、贪、散难以遁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干部“召回”回炉淬火,干事创业蔚然成风。
治理“三乱”。先后取消122项涉企收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审批项目“零收费”。
简政放权。对15类4291项行政权力及服务事项进行清理确认,将市级29个审批事项下放区县。
托管扩园。调整开发区、新港物流 (工业)园和东方山景区管理体制,阳新县“两镇一区”托管,棋局变,活力现。
盘活存量资本,组建6家投融资公司。未来5年,其融资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工商执照“同城通办”,并联审批,容缺受理,三证合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
另一方面,黄石借以全国唯一地级市身份,位列全国9个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强劲“东风”,专项列支5000万元为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物流、金融、旅游、体育等四大现代服务业发展。
万达广场、武商购物中心、中商百货、沃尔玛、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大型商贸综合体纷至沓来,区域商圈和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
同时,黄石还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打造长江区域性物流中心。去年9月底,黄石新港开港,将发展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公铁水多式联运货物集散地和对外贸易中转枢纽港,成为湖北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综合现代化港区和水陆综合交通门户,成为面向沿江、辐射沿海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
“黄石新港去年开港,货物从黄石新港出发,可直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黄石新港集团港务部副总经理陈方兵向记者介绍,全部建成后,可达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目标,将成为黄石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