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区·铁山区“十四五”规划和 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的解读

日期:2024-01-02 10:44 来源:区发改局    

解读单位区发改局 发布日期2024-01-02 10:44:59
解读类型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文字方式

正文

一、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

工作启动以来,区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谋划,截止目前党工委、区委组织召开了九次专题会对规划的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和重点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区党工委·区委、管委会·区政府安排部署,坚持“十四五”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组建了规划编制专班,分五个阶段开展了系列工作,目前《规划纲要》已进入规划评审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成立了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区总体发展战略研究等12个重大研究课题,开展了“十四五”三个重大事项研究。

2.思路形成阶段。4-9月份。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高质量完成了部门、镇街、重点企业(项目)调研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工作,起草了规划基本思路,并经区党政主要领导多轮研究讨论形成了规划基本思路。

3.规划编制阶段。10-11月份。进一步深化规划基本思路,于11月初编制形成了规划纲要(草稿),并在发改系统组织了多轮讨论。11月16日,委组织召开“十四五”规划纲要调研会,听取了规划编制汇报,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意见,编制团队根据会议精神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4.规划论证阶段。11月-12月。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区人大、区政协、党代表、区直部门、镇街、基层代表、高层次人才、企业家等社会各界意见,并举行专家评审会。在此阶段,收到各方建议200余条,经过筛选整理,剔除重复建议、无效建议等,累计得到140条有效建议。除5条建议因不适合本规划情况而暂不采纳外,本规划对剩余135条建议均进行合理吸收。

5.规划评审阶段。12月-2021年1月。编制团队按照《区党工委·区委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说明》精神,及时修改完善规划纲要(讨论稿)后,于12月23日提交主任办公会·政府常务会讨论,并原则上通过。根据主任办公会·政府常务会意见进行修改后,提交区党工委·区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修改后,提交区人大会审议和发布。

二、“十四五”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区上下在区党工委·区委、管委会·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龙头、核心、前沿”发展定位,统筹推进两区一体化改革,坚决打“三大攻坚战”,奋力推进“三大新飞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区发展呈现出全新面貌、全新局面、全新速度,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五年的发展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区GDP年均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荣获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铁山纳入国家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

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高端工模具等四大产业集群,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旅游业快速发展,铁山成功纳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生活性服务业加速聚集,生态农业稳步推进。

城区品质稳步提升。城市更新和园区建设同步推进,铁山区域9个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建成全市精细化管理样板城区;大冶湖生态新区“三园三馆三中心”等重点公益设施投入运行,城区生产生活功能显著增强。

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两区一体化发展改革顺利落地,扩权强区改革稳步实施,铁投公司转型取得实质进展,磁湖公司升格为市一级平台公司,步入市场化快速发展轨道。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先建后验”试点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四零” 改革被全省推广。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任务顺利完成,铁山纳入全省“厕所革命”整体推进示范区、全市垃圾分类试点,连续保持全市“最干净城区”称号。水环境总体改善,河湖长制全面落实。矿山修复治理亮点突出,铁山建成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成功创建国家绿色矿业示范区。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顺利通过国家、省两级摘帽考核,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扎实推进。三级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鹿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全国优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养老服务创新发展,铁山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面铺开。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湖北省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纲”和“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黄石市将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湖北对外开放桥头堡定位,构建“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的协调发展布局,再造黄石工业、再构区域空间布局、再塑综合功能优势、再创生态生活品质。

总体而言,“十四五”时期,我区处于高质量发展的爆发期、大冶湖核心区的成熟期、基础设施框架的提升期、全域一体化的形成期,要立足“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保持定力,遵循规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找准自身在全市发展战略中的位置,扬长补短,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成为全市的经济增长极和转型升级的标杆。

三、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五城”建设,瞄准“四再”目标,紧扣全市“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战略布局,进一步做强做实“一心”,引领带动“两带”,强化龙头意识,勇挑高质量发展重担,聚焦聚力“一核六园、全域一体”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产城融合、营商环境“三大新飞跃”,重点实施绿色交通、智慧园区、未来社区建设,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全域一体化的核心、改革创新的前沿和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发展定位

黄石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拉长建粗“一主三大六新”产业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做优产业生态,推进产业分工和价值链迈向中高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高端产业发展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黄石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黄石市全域一体化的核心。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推进大冶湖南北两岸、大冶湖生态新区与铁山区域、黄金山东西区一体化发展,推进开发区·铁山区、大冶城区、阳新城区、黄石新港同城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大冶湖核心区,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建成黄石科创中心、会展中心、文旅体育中心、行政副中心和城市会客厅,打造鄂东现代服务业中心。

黄石市改革创新的前沿。发挥行政区与开发区体制融合优势,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开展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干部管理体制、镇园合一体制,创新“一体两翼”区域治理模式,建优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平台,打造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成为新时代黄石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抢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机遇,与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以“板”“屏”“端”为重点,建长拉粗产业链,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创建国家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最大的PCB产业聚集区,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成为湖北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四、规划纲要的目标体系

主要展望2035远景目标并简要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民生福祉、社会文明、社会治理六个方面发展目标。

(一)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充满活力、辐射鄂东地区的产业强区、科技强区、生态新区、人文新区、宜居新区,成为全国一流、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引领区、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发展标杆区。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产业结构和质量迈上中高端,产城融合、全域一体发展格局形成,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竞争的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现代化治理走出新路,全过程民主充分展现,平等发展、平等参与权得到充分保障,城区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环保,基本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350亿元。经济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规模全面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前50强。

区域空间开发形成新优势。全域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环大冶湖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域范围内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深度融合,全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总人口实现翻番。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湖三山”重点生态功能作用充分彰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达到省市下达的指标要求。

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新活力。两区一体化发展优势更加突出,镇园合一体制基本建立,用人机制更加灵活高效,机构设置增加精简;投融资平台更加优质,核心板块成功上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为黄石标杆、进入全省一流;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跃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衣食住行条件显著提升。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15分钟生活圈”全面形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地矿科普文化深度开发利用,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支援服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为黄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称作出应有贡献。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一体两翼”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进一步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急管理、救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区域治理现代化、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开发区·铁山区样板”。

五、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

主要规划九大方面重点任务,并提出规划落实保障措施。

(一)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创新放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创业环境,着力破解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技术问题和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丰富创新载体。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发挥科技城、教育城等载体优势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平台优势,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产学研合作创新样板区和高新产业、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到2025年,实现产业技术研究院、规上制造业研发机构“两个全覆盖”。

2.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围绕各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进行重点攻关。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隐形冠军达到100家。

3.集聚创新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撑。2025年,累计引进国家、省级特聘专家20人,培育创新团队50个,培养各类人才3000人。

4.完善创新机制。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形成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到2025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件。

(二)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抢抓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和黄石市域一体化提速机遇,发挥临空临港临湖优势,构建“一核六园、全域一体”的发展布局,深度串联全域发展,争当“再构区域空间布局”的枢纽。

1. 建强建优“一核”。以大冶湖核心区和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推动功能升级提升发展品质,推动动能升级巩固发展根基,形成双轮驱动合力。一是高标准建设大冶湖核心区,加快建成“四中心一客厅”,打造鄂东现代服务业中心;二是坚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围绕“光芯屏端网”上下游不断强链补链,持续提质增量,带动其他产业升级扩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 科学布局“六园”。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目标,按照镇园一体思路,建设区域优势充分发挥、产业布局优化清晰、运营管理智能高效的六大万亩级产业园区,推动优势资源和新进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培育六大产业集群。

3.统筹“全域一体”。加快推进“西优东拓、南进北连”步伐,实现大冶湖南岸与北岸、大冶湖生态新区与铁山区域一体发展,实现开发区·铁山区与大冶、阳新、新港、老城区的无缝对接,成为全市一体化发展的枢纽。

(三)担当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实现产业发展新飞跃

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条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争当“再造黄石工业”的主力军。

1.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进工业数字赋能赋智,着力提升产业装备、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到2025年,技改投资年均增长超过2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

2.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1522”目标,实施“一主三大六新”产业链培育工程,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五年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

3.拓展产业生态。突破性发展物流、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到2025年,全区企业总部突破20家,物流业营收突破10亿元,金融保险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企业融资规模超过60亿元。

4.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临空临港临光谷的区位优势和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平台优势,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持续提升经济外向度,形成对外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四)打造全域一体化的核心,实现产城融合新飞跃

始终对标一流,在功能配套上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立足产业集群,吸引人才集聚,繁荣服务业态,不断提升大城气质和新区活力,争当“再创生态生活品质”的标杆。

1.加快打造智慧园区。统筹园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区政务和企业资源共享交换能力和公共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园区功能、运营管理、企业生产、公共服务等更加智慧高效。

2.系统构建绿色交通畅通对外快速路,打造大冶湖生态新区“两横两纵” 快速路网,完善铁山区域“两纵三横一环”路网,实现开发区•铁山区与老城区、大冶、阳新、新港的快速衔接。疏通内部交通网,实施内部交通网工程,无缝对接有轨电车网、绿色公交网、快速路网和铁路网,形成内部无缝衔接的交通路网。织密城乡慢行绿网。构建高品质沿山、沿湖、沿港、沿路绿(步)道系统,形成“绿线串珠,双道相连”的城乡慢行系统。

3.加快繁荣服务业态。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消费空间,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发展,打造黄石消费新名片。到202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75亿元。

4.推进文旅产业融合。整合文旅资源,推动矿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嫁接,深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文旅产业市场化水平,建设一批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园区教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6.集聚吸纳新黄石人。优化招工用工环境,全方位提升“新黄石人”权益保障水平,推动“新黄石人”定居开发区·铁山区、落户开发区·铁山区、爱上开发区·铁山区成为一种潮流。

(五)勇当改革创新的前沿,实现营商环境新飞跃

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的政策创新优势、行政区的管理优势,率先开展首创性改革,创新投融资、人事薪酬等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争当“再塑综合功能优势”的排头兵。

1.不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持续深化两区一体化发展改革,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优势与传统行政区域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着力建设有为政府。

2.提升现代化投融资能力。完善政府主导、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鼓励多元化市场融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深化“四零”改革,优化政府权力责任清单,精简审批事项。完善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实施网上办、移动办、就近办改革。加快实现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基本覆盖政务服务网办件。

4.探索镇园合一发展机制。推行镇街与产业园管理机构相互融合,建立健全组织架构、用编用人制度和财政管理模式,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激发镇园自主发展活力。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区。以精准扶贫产业带、美丽乡村示范带、生态旅游风景带三带建设为抓手,打造全市乡村振兴实践区。

2.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和运营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加快城乡融合。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促进六个镇街错位发展,提升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

4.补齐水利短板。围绕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短板,实施新一轮水利补短板工程,保障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提升防汛抗旱能力。

5.补齐生态短板。大力实施“碧水、绿岸、洁产、畅流”行动,统筹推进岸、山、村、田、林综合治理。坚持以治水为龙头,统筹推进治气、治土、治山,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七)推动群众共治共享,推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探索推广未来社区。坚持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打造“5分钟、10分钟、15分钟”社区生态圈,建设铁山、黄金山、大冶湖沿岸乡村未来社区的样板区,争取三年形成试点经验,五年全面推广,打造10个未来社区样板。

2.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社保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及时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

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体、以居民自治和公共管理服务为两翼,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4.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强化社会治理法治保障能力。

(八)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政治安全,着力确保经济安全,始终维护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影响我区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九)推进铁山转型发展,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

发挥铁山片区临空临谷区位优势、鄂东最大货运站场优势、矿产资源优势、行政区管理优势,把握临空经济区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沿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带,深化与大冶铁矿合作,围绕“三个更加、一个确保”,推进铁山转型发展,打造临空经济先行区,打造成黄石西部重要的增长极。

1.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铁山集约发展,形成“东居西工南运北游”的发展格局。挖掘用地潜力,盘活大冶铁矿的闲置房产和土地,推进铁山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工程,进行二次开发,扩展铁山发展空间。

2. 完善交通体系。构建“两纵三横一环”公路网,畅通城区微循环,改造升级铁山货运编组站,构建铁空水联运通道,实现快速连接武汉光谷、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黄石中心城区、新港的交通功能。

3. 升级矿冶产业。以大冶铁矿为龙头,高质量开发金属资源,突破性开发非金属材料资源,推进冶金工业转型。

4. 发展临空经济。发挥铁山城市服务功能优势、支持高端工模具、航空零部件、智能物流和临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与还地桥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5. 提升生活品质。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基层治理样板区。

(十)完善保障措施,强化组织落实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聚合各方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六、规划纲要的项目支撑

截至目前,共谋划“十四五”项目757个计划总投资7681亿元。按类别划分,工业和创新类项目322个,计划总投资3513亿元。服务业类项目107个,计划总投资2396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155个,计划总投资977亿元。社会和民生类项目173个,计划总投资795亿元。